以下文章来源于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


社区关系着千家万户,最接近人间烟火气,社区公益尤其更需要接地气。一场探讨社区公益议题的论坛,分享者既有该议题的专家,也有在社区一线工作的实践者,更有来自社区的普通市民,以主题分享、圆桌对话、情景体验等不同的互动方式,大家从多维度开展了探讨。


这场论坛正是11月22日傍晚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3年会的平行论坛环节,由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联合上海浦东新区恩派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社区公益最后一公里难题破局——资助新模式探索”。170余位参与者共同参与,现场座无虚席,讨论热烈。



在最后的情景体验环节,围绕老龄友好、动物友好、女性友好、残障友好这四个议题,现场的参与者们直接成为了这一环节的主角,大家相互分享、交流自己在这些议题中的尝试、探索与经验。



论坛由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陆琦琦主持。深圳市关爱行动组委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建中主任作为开场嘉宾,首先介绍了深圳的经验,并对社区议题的新探索表达了期待:“社区公益是回应社区的需求,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和恩派基金会对社区议题的关注,他们在社区公益资助模式上的探索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同时我对‘未来星社区’资助计划在深圳落地充满了期待,期望新项目能够在深圳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壮大。”


深圳市关爱行动组委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建中主任作为开场嘉宾,首先介绍了深圳的经验,并期待“未来星社区”在深圳的落地。


探索:

社区公益1.0迭代2.0,如何更有开放性


随后,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贺丹、上海浦东新区恩派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何艳丽分别介绍了对社区资助的思考与实践。


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

副秘书长  贺丹


贺丹从企业与企业基金会的优势,介绍了社区公益的迭代,如何联结更多人、更多力量,共同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社区公益在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探索出了更多可能性。以星巴克公司的员工公益为例,比如我们在南京支持了员工伙伴与南京市佑康家园鼓楼康复站共同开展社区公益,和精神障碍者、智力障碍者一起培育花生芽,然后提供给本地的餐厅。不足1.5万的公益小额资助投入后,最终帮助他们实现了7万元的收入。到目前为止,一共有160多个非常有意义的、各种各样的公益项目获得了资助,也在公司内部形成一个很好的人人公益的氛围。再分享一个数据,星巴克员工投入社区志愿服务的小时数已经超过170万小时。‘未来星社区’将是员工公益的2.0升级迭代版本,我们思考和探索的是,如何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让它更具开放性,联结更多人。


上海浦东新区恩派公益基金会

执行秘书长   何艳丽


何艳丽紧接着向参会者介绍了“未来星社区”资助计划的2.0迭代——通过议题赋能的方式来切入,如何更开放、更包容


“什么是议题赋能社区,议题代表的是专业,我们希望找到在专业领域里,有比较深刻洞察的组织。他们知道这个领域的问题是什么,需求是什么,针对这样的问题和需求,可以提出一套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被验证是有效的。这套解决方案去赋能社区,让社区组织和公益达人能够掌握这套专业方法、专业工具,能够长期在社区去提供服务,带动居民参与。因为社区组织和公益达人是扎根在社区的,不会因为一个项目结束就离开,所以有了专业性,也有了在地性,还能够去带动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实现自助互助。这就是‘未来星社区’资助计划的迭代。”


实践:

为什么社区需要议题组织,它做了什么


初心研习社负责人   郭小牧


来自最一线的社区组织初心研习社负责人郭小牧,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为什么社区公益要从议题这个角度去切入:“社区组织在开展项目过程中,去找到行动者,开展活动,然后有所产出。这个过程里,议题组织的作用是,提供工具、提炼方法论、提出交互式的玩法,等等。最终议题组织要去界定成效是什么,改变理论是什么,这是议题组织应该做的事情。


通常社区参与我们提出三部曲,第一,意识提升,没有公共生活的社区你会发现社区啥事不行,任何一个事提出来都有一帮人说跟我有什么关系。第二,通过参与式的行动培育出社区的领导力、人的领导力。第三,才是行动,在行动过程中形成本地的知识。所以它是一个没有尽头的游戏,它只会越来越丰富。”


对话与体验:

在接地气的论坛,如何接地气地参与


既然是接地气的社区公益议题,参与方式也要更接地气。在圆桌对话与情景体验环节中,社区内的普通市民现身说法,分享心得。现场观众还直接成为了体验环节的主角,共同参与到四大议题,相互交流及分享自己的经验。


圆桌对话由恩派公益负责人聂祝兵主持。ABC美好社会咨询社总裁&总社社长刘宇晗提出了自己对“未来星社区”资助计划的可持续模式的期待:“抓我眼球是两个要素,一个要素从议题出发,和传统意义上的资助有一定差异,另外是自助他助的概念,去实现可持续。其实可持续很难,是不是有可能通过这样一个路径,去探索出来一些可持续的模式方式方法,这是我们要期待一个部分。



深圳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副总干事/高级社工师佃乾乾深耕社区工作多年,她回应了在社区一线最常见的问题:“有时候我们作为资助方的评委,去资助一个项目时,很多时候这个项目的灵魂人物重要,这个灵魂人物在的话,这个项目好像可以一直做下去,哪怕换了单位也没有问题。‘未来星社区’关注到这样的人,我觉得是很棒的尝试。”


星巴克政府事务及社会影响力部副经理赵婕立,除了本职工作,也是热心志愿服务活动的市民。她结合工作与生活,表示:“我平常做很多志愿服务活动,最关注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多元化的参与。‘未来星社区’可以把项目的框架搭起来,有模式有方法,更多人和组织可以参考、复制、学习。”


社区公益达人黄范海是一位65岁的长者,生活在深圳本地社区,他从社区居民这个角度来看待:“要持续地在社区内做项目,就要懂得在地的文化,他听得懂,他愿意走过来,事情就做成了。


最后,主持人邀请现场所有参与者加入四大议题的情景讨论,在老龄友好、女性友好、动物友好、残障友好这些议题之下,参与者分别加入,相互交流自己的实战经验和思考探索。


关于女性社群的支持,比如提到退休的女性,代名词就是“广场舞大妈”。女性在退休之后能不能有更多发展的空间?这可以留给社区有更多的探索。

社区内的动物、宠物问题它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人与环境的问题,我们这组有伙伴建议,提高它的优先级,在业主大会的基础上框架里去建立比如动物友好或者动物关怀的委员会,让大家真正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共同关注、共同来解决的问题。

我们为村里长者提供就餐服务,而食堂里的送餐、打餐工作都是由村里的残障学员完成,我们在进行了半年多的训练以后发现他们完全可以胜任。家属把残障学员早上送来,下午接走,这个过程中家属可以从日常的照料中解脱出来,也可以去就业,增加收入。残障学员在我们这里有些生活补贴、有些志愿补贴的收入。这也是一种探索。

我们先把项目规范化,其次把人放在项目里,这样项目就模块化可复制,让老人定期在社区,为社区居民服务,他们的价值就在社区延伸了。